很多健身新手都會尋找訓練菜單,這是因為剛踏入健身房的他們往往都不知道應該怎麼訓練,所以到最後就只能跑跑步、玩玩器械、滑滑手機和打打卡,1-2個小時就這樣過了。
我們都知道剛開始健身都會有所謂的「 新手蜜月期」:也就是3-6個月內,你的身材和力量會因為重訓而得到突飛猛進的成長。健身新手如果沒有妥善安排訓練菜單,這段蜜月期就會白白浪費掉。
透過這篇文章,我將與你分享體態改變背後的原理,和如何合理地安排你的訓練課表,并讓你對「 增肌」有更深入的認識。
健身新手應該如何改變體態?
身為健身新手的你想追求怎樣的體態?
純粹想瘦,不想要有肌肉?那麼你只要減少熱量的攝取,增加有氧運動的量就可以辦到了。缺點是:這種方法會讓你的體重因為停止飲食的控管和運動後大反彈,且無法把衣服給撐起來。
或是你想要有倒三角的身材、寬闊的肩膀、飽滿的胸肌和明顯的腹肌?那麼你除了需要靠有氧運動和飲食控制把多餘的脂肪減去外,也需要籍由重訓 / 阻力訓練來建構你的肌肉。
肌肉增長的原理
相信很多人一定聽說肌肉是如何長大的:來自重訓對肌肉施加壓力,造成肌肉纖維些許撕裂後,藉由蛋白質的補充和良好的睡眠,肌肉就能得到修復并成長。
而我們生長在的地球就是一個具有地心引力的環境,為了對抗這個環境的阻力,我們必須有強壯的肌肉才能輕鬆自在地走、跑、跳和從事其他體力的活動。
這說明了為什麼那些長時間臥病在床的病人,或是太空人肌肉容易萎縮,就是因為肌肉少了環境所給予的阻力刺激和肌肉使用頻率不高。
那麼肌肉成長的方式又有哪些呢?
圖片修改自:Physiology vector created by brgfx – www.freepik.com
肌纖維增生 (Myofibrillar Hypertrophy)
一塊肌肉是由無數的肌纖維(肌肉細胞)所組成,而肌肉成長的其中一種說法來自肌纖維的增生。但根據研究顯示,這種肌肉成長的方式大部分來自動物,或是有使用合成類固醇的情況下發生的,一般肌肉的成長是來自「 肌纖維的增大」而不是增多。
而肌肉的成長主要是透過以下2種方式:
肌原纖維增大 (Myofibrillar Hypertrophy)
如果要更細分的話,肌纖維其實是由多個「 肌原纖維」所組成(*肌原纖維又是由「 肌球蛋白 Myosin」和「 肌動蛋白 Actin」所建構),而肌原希纖維主要的功能在於幫助我們達成肌肉的收縮,并產生力量。
當我們進行了足夠強度的重量訓練後,肌纖維會撕裂并處於發炎的狀態,這時我們肌纖維中的「 衛星細胞」會被激活,並且開始分裂和增殖,然後和肌原纖維融合,間中會提供大量的「 肌核」,幫助修復受損的部分,而它的角色就像「 補丁」一樣。
當我們的肌原纖維變多或變粗後,我們的肌纖維也會因此變得肥大。
一般當我們進行大重量、低組數時,很高比列我們肌肉的增長是來自於「 肌原纖維增大」。
肌漿增大 (Sarcoplasmic Hypertrophy)
肌漿是環繞在肌原纖維周圍的液態漿,用來存儲和調度能量與營養,它由腺苷三磷酸 (ATP)、糖原、磷酸肌酸(Creatine Phosphate )和水組成,當「 肌漿增大」發生,流入你肌肉細胞的肌漿液體就會增加,從而影響肌纖維的增大。
如果你肌肉的增長很高的比例是來自肌漿增大的話,那麼力量的提升就不顯著,因為肌漿增大不會影響肌原纖維(負責產生力量的細胞)的增多。
當然,當你在進行阻力訓練的時候,其實這兩種肌肉成長的方式都會發生,只是比例上不同。新手開始鍛煉時,肌肉的增長很大部分肌是來自「 肌原纖維」的增長,而「 肌漿增長」通常都是進階的訓練者。
研究顯示肌漿的增長是來自低重量、高次數和組數的訓練方式,確切的訓練量不得而知。
(*什麼是低次數?一般定義為少於6下;那麼高次數呢?可以理解為8下以上。)
肌肉成長的3大因數
健身界著名的專家Brad Schoenfeld,曾在他的回顧性論文中提到了,至今還深深影響著健美圈的「 影響肌肉成長的3大機制」:機械張力、代謝壓力和肌肉破壞。
而他自己本身稱這個理論為一種「 假說」,還需要更多的科學證明。但,我們還是能從中學習到一些基本的「 增肌」觀念。
機械張力 (Mechanical Tension)
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:
在古希臘公元前6世紀,有一位叫Milo of Croton贏得了6次奧運冠軍的摔跤手,為了變強,他決定把剛出生的小牛往肩上扛,整天就這樣背著它。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,4年就這樣過去了,小牛已經變成大牛,他也在這段時間變得更有力量,形體也變得更壯碩了。
不管這故事是真是假,但有一個事實可以肯定的是:如果我們想要增肌,我們就需要對我們的身體「 漸進性超負荷」。簡單的說就是逐漸地給予我們肌肉越來越大的阻力,迫使它成長,而這被賦予的阻力就是所謂的「 機械張力」。
是不是做得越重,肌肉就越容易成長?不是的。
當我們在重訓時,還要考慮到一個元素: Time Under Tension (肌肉承受張力的時間)。假設你做二頭彎舉使用很大的重量,導致你只能做1下完整的行程,第二下就沒力了,那麼你肌肉所承受張力的時間就非常短,不利於增肌。
代謝壓力 (Metabolic Stress)
你有沒有在重訓的時候,曾經感覺到肌肉特別膨脹,好像肌肉要燃燒起來的感覺?這就是所謂的「 代謝壓力」,也就是很多健美選手追求的pump感。
代謝壓力,通常是在我們訓練時利用高次數、高組數和縮短組間休息時間所造成的。
我們在訓練時會感覺到肌肉膨脹和酸痛,是因為在這種訓練方式下,我們的肌肉會產出很多代謝物(主要為乳酸鹽和氫離子),且肌肉不斷地收縮會導致血管被擠壓,造成該肌肉部位缺血和缺氧,因而難以將代謝物排掉,使得肌肉代謝濃度升高。
在這種情形下,為了迫使肌肉能完成更多的次數,我們的身體會征召更多的運動神經元,而肌纖維也需要承受更大的機械張力,達成肌肉增長的效果。
「 代謝壓力」也是有效提高肌漿增長的訓練方式。
肌肉破壞 (Muscle Damage)
就像前文有提到:肌肉要成長就必須透過重量訓練造成肌纖維的破壞,然後再透過蛋白質的補充和良好的睡眠幫助它修復,被修復過的肌纖維會變得比過去更加厚實,而每一次的破壞和修復就是為了讓你的肌肉越來越大!
在訓練的過程中,刻意地放慢離心的速度會給予肌肉最大的破壞。再次想象你做啞鈴二頭彎舉:舉起啞鈴後,你必須控制速度慢慢伸展你的肱二頭肌並將啞鈴下放,而這就是所謂的「 離心控制」。
肌肉破壞所造成的酸痛感就一定會讓肌肉成長嗎?不一定。就像馬拉松選手的訓練也會讓肌纖維破壞,也會讓你感覺到酸痛,但肌肉不一定會茁壯成長。這之中最大的差異還是來自於「 阻力」。
我們想要肌肉成長,還是得漸進式地給我們肌肉負荷,迫使它不容易適應,為了要抵抗這阻力它就必須要長大。
雖然肌肉破壞是增肌其中一個重要的觀念,但我們不必追求極端的訓練強度和容量,導致連續幾天酸到不行,而沒辦法完成下一次的訓練。
健身新手訓練菜單的要點
那麼明白了我們肌肉增長的原理和因素後,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些知識來安排我們的訓練內容咯。
一個完整的訓練內容包括:訓練動作、強度、容量、節奏、動作幅度、組間休息時間和總訓練時間和訓練頻率。
訓練動作
為了讓我們肌肉承受最大的機械張力,我們的訓練動作選擇上盡可能以多關節和雙關節運動為主,單關節運動為輔。
訓練動作可以簡單分為:
上肢推:上斜臥推、平躺臥推、下斜臥推、伏地挺身、雙杠撐體(dips)和肩推。
上肢拉:引體向上、滑輪下拉、槓鈴/啞鈴俯身划船、坐姿划船、地雷管俯身划船 、硬舉、(Landmine Row)和啞鈴單臂划船等。
下肢推:深蹲、相撲深蹲、哈克深蹲、腿推機、臀推和弓箭步。
下肢拉:相撲硬舉、羅馬尼亞硬舉(RDL)和六角槓硬舉。
核心鍛煉:負重行走、跪姿撐體(Bird Dog)、平板支撐(Plank)和側棒式(Side Plank)等。
在訓練初期,我們應該把大部分的時間專注在多關節的運動上,不需要額外做單關節的運動,如:二頭彎舉、三頭下壓、捲腹等等。因為當你在做多關節的運動時,你的肱二頭和三頭肌都會參與,「 核心肌群」也一樣會在其中使用到。
當你訓練半年後,為了修飾小肌肉的線條,你才慢慢將單關節的運動加入到你的訓練菜單中。
訓練強度
如何衡量你的訓練強度?有兩個重要的指標:
(1)RPE(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):運動自覺強度
當你在完成一個訓練動作後,你的感覺是怎樣?
RPE 1-4:沒有感覺-輕鬆
RPE 5-7:感覺適度-吃力
RPE 8-10:很吃力-極限
訓練自覺強度是很主觀的,它會因為你每天不同的狀態而改變。比如在你狀態好時,你可以用40公斤的槓鈴臥推10下,而你的自覺強度是8分;當你狀態不好時(可能前一天失眠),用相同重量做相同次數,你的自覺強度有可能是10分。
那麼每一次的訓練強度應該抓多少?建議7-8分,隨著健齡的增加和對動作把握度的提升,偶爾也能在訓練動作的最後一組做到接近力竭(*如果是用自由重量記得做好安全措施)。
千萬不要因為意志力薄弱而覺得自己已經力竭了,因而沒辦法多做幾下。很多情況下是因為肌肉的酸痛,讓我們沒辦法堅持忍受就提早放棄了,雖然你的身體還能撐下去。
為了要讓你肌肉能得到更大的刺激,我們每週訓練的強度應該逐漸增加。
(2)RIR (Reps in Reserve) :保留次數
RIR這個指標和運動自覺強度(RPE)的概念很接近,RIR是訓練動作的保留次數。例如你做深蹲,10下是你的極限,到第11下你就沒辦法做出完整深蹲的動作,那麼10下深蹲的RIR就是0。假設做到第10下,你還能再做2下才到極限,那麼這次的RIR就是2。
我們訓練應該保持多少次數?建議2-3下。增肌效果一般都是在動作剩下5下內發生,所以我們應該維持一定的訓練強度,讓肌肉能達到適度的破壞。
訓練容量
「 我應該練幾組幾下?」這是我最常聽到健身新手提出的疑問。
基於肌肉成長的原理(*請參考前文),我們訓練的次數應該落在8-20下的範圍。當然,在一些多關節的運動,如臥推、深蹲和硬舉等,利用5-8下的次數範圍也是能有效提升機械張力,并提高肌原纖維的成長。
或是利用代謝壓力的原理,在運動結束前利用收尾動作,做到20以上的次數,增加肌漿增大的機會。
每次訓練的組數可以抓6-10組(*不要覺得很少,通常覺得少的人是因為每組訓練的強度太低)。
例如你今天是安排練胸,你可以選擇3個主要的動作,每個動作做到2-3組就行了。
訓練節奏
訓練節奏有4大元素:向心作用、頂峰收縮、離心作用和等長作用。
向心作用 (Concentric Muscle Action):肌肉收縮力量大於外在的負荷重量時,肌肉縮短的過程。
頂峰收縮 (Peak Contraction):肌肉向心收縮到最緊時,保持正確的姿勢停頓一到幾秒。
離心作用 (Eccentric Muscle Action):肌肉收縮力量小於外在負荷的阻抗力量,肌肉被拉長的過程。
等長作用 (Isometirc Muscle Action):肌肉「長度不變」的用力狀態,也就是肌肉收縮的力量等於外在的負荷重量。
如果想給我們的肌肉更大的代謝壓力和肌肉破壞,我們可以利用3011的訓練節奏:
3代表離心3秒的意思;0代表當動作離心達到肌肉等長作用時所維持的時間;1代表向心1秒;最後的1代表頂峰收縮1秒。
如果我們想用較大的重量給予肌肉更多的機械張力的話,我們可以把訓練節奏控制在2011:
也就是用2秒做離心、底部不停留、向心盡量快、頂峰收縮約1秒。
動作幅度
訓練動作的幅度對於增肌,也起著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每一下的動作我們應該盡可能做到肌肉完整的收縮和伸展,這樣我們才能給予肌肉足夠長的張力時間,讓它得到最大的刺激。
組間休息時間
應該怎麼控制組間休息的時間?這裡給你一個方向,最重要的還是聆聽你的身體,你的休息時間可能會因為當天的訓練狀態或訓練目的而改變:
大重量、低次數(1-5下):5分鐘或以上
中等重量、中高次數 (8-12下):2-3分鐘
輕重量、高次數 (15下以上):45秒-1分鐘
一般訓練大肌群的組間休息會比小肌群來得長:
大肌群(胸、背、大腿和臀):2-3分鐘
小肌群 (肱二頭肌、三頭肌、腹肌和小腿肌等):1分鐘左右
總訓練時間
健身新手剛開始健身時,總訓練時間不要太長,一般控制在45分鐘到1個小時內完成(不包括熱身和伸展)。過長的訓練時間只會導致存儲在肌肉中的糖原容易耗盡,影響無氧代謝能力和運動表現,動作品質的下降也會提升受傷的風險。
訓練頻率
Bro-Split (兄弟分法)一般都是將肌肉拆成幾個部位來訓練,例如:星期一練胸、星期二練背、星期三練腿、星期四練肩和星期五練手。
這種練法在90年代後被很多健美選手給推崇,一個部位一星期只會練到一次。
但我們必須知道職業健美選手一般都有使用藥物,身體24小時都處於肌肉合成的狀態,所以他們不必提升訓練頻率,身材也可以練得很好。
如果你和我一樣是自然健身和基因普普,強烈建議你主要肌群一星期訓練至少2次,在增肌的效率上才會提高。
每個部位做到高頻率訓練的另一個好處是:
你不需要把所有訓練動作塞滿在你一天的課表中,分成幾天來訓練除了能加快你對動作掌握的熟悉度、提升訓練動作的品質,也會降低因一天中過度操練而導致受傷的風險。
健身新手應該如何安排訓練菜單?
健身新手的訓練菜單應該如何安排?這往往取決於你一星期能練幾天。假設你一星期只能練2-3天的話,建議你使用「 全身訓練」的方式。
- 胸、背和肩各選一個多關節運動來完成,如:胸推、滑輪下拉和肩推。
- 腿的話可以選擇兩個動作來完成,如:深蹲和羅馬尼亞硬舉。
- 最後再選擇一個鍛煉核心的動作就可以了,如:雙臂負重農夫走路。
所以你一天的訓練動作會是6個。
組數方面先從2~3組開始;次數方面先抓8-12下;強度的話建議為7-8分。
剛開始訓練先從3天做起,如禮拜一、三和五,間中休息一天。開始訓練的前3個月最重要的不是訓練容量(不是越多組越好),而是學習把動作掌握好,之後再漸漸地把強度拉高(做得更重、次數更多、離心做滿或是縮短組間休息的時間)。
穩定訓練3個月後(這段時間確保你沒有翹課),可以安排1星期給自己放鬆。
當然放鬆不是教你什麼都不做,而是可以把訓練的強度和容量降低,或是只是做做有氧運動就好,讓你的身體和心理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恢復,等到了下個訓練階段,再慢慢把訓練強度和容量累積回來,並且尋求突破。
那麼如果一星期可以訓練4~5天呢?你可以這樣安排:
星期一(上肢訓練*著重於背):垂直拉(輔助引體向上或是滑輪下拉)→ 水平拉(坐姿划船或俯身划船)→ 上斜臥推(啞鈴、槓鈴或機械)→ 平躺臥推 (啞鈴、槓鈴或機械)→ 站姿肩推→ 最後選一個核心動作來做。
星期二(下肢訓練*著重於腿前側):深蹲 → 腿推機 → 羅馬尼亞硬舉 → 原地分腿蹲
星期三:休息
星期四(上肢訓練*著重於胸):伏地挺身 → 輔助雙杠撐體 → 垂直拉(輔助引體向上或是滑輪下拉)→ 繩索面拉 → 坐姿啞鈴肩推 → 最後選一個核心動作來做。
星期五(下肢訓練*著重於腿後側和臀):相撲硬舉 → 臀推→ 哈克深蹲 → 保加利亞深蹲
(*如果你可以練5天,可以在第5天選擇你想加強的部位來鍛煉,如手、腹部或小腿等。每個部位可以選擇1~2個動作來完成。)
如果你還是不知道如何訓練的話
這裡推薦你一門由超核心健身教育學院所舉辦的線上課程:
透過這門課程,你將能學習到增肌的完整觀念,你也能經由影片的教學掌握基礎自由重量訓練動作的概念,最重要的是到最後你會擁有安排自己訓練課表的能力,讓你到了健身房後不再迷茫,自主訓練的能力將獲得大大地提升。
結論
增肌這件事不像很多健身新手想得那麼簡單:「 我不想練得太壯!」
肌肉就像「 敗家子」,它特別難養,所以你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。但我相信只要你能依據增肌的訓練大方向去做(*前提是你有攝入足夠的營養和充足的睡眠),很快的你的身材將會截然不同!